鹿港懷古 施文炳作
潮漲潮平眼界開,潮聲淘盡幾人才
沙灘日落鷗眠穩, 不見飛帆海上來
無復芹香出泮池,當年遺跡弔憑詩
野花零落青雲路,似聽弦歌憶稚時
江渺帆牆夢已賒,炊煙依舊萬人家
楊公橋上頻回首,蘆管秋風冷岸花
十宜樓畔話從前,人去空留屋數椽
曲巷徘徊尋舊跡 紅磚斜照色猶鮮
2005年7月23日
這首鹿港懷古,是施瑞樓老師教我們以河洛話唸的一首,是現代的台灣詩人施文炳所寫的,也得到金曲獎最佳作詞人獎.
的確,這很有古唐詩風,老師發給我們的講義裡寫著:
這是作者將自己所見,從繁榮到沒落的鹿港,用其敏銳的筆觸分春夏秋冬四景寫來,雖有些感嘆,但對世居的故鄉,仍懷有再造繁華盛景的期待!
我讀第一段裡的[潮漲潮平眼界開,潮聲淘盡幾人才],想起蘇東坡的赤壁賦裡: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亦想起港劇上海灘的歌詞:
[浪奔--浪流--萬里濤濤江水永不休-淘盡了,世間事....]
這些都藉著海江浪潮,以自然變遷反照人生變化,詩人詞人的情懷,千古以來不也有許多共同之處嗎?
後段倒給我唐詩裡[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滄涼感,話說[十宜樓畔話從前,人去空留屋數檈],鹿港由台灣的[一府二鹿]百年前時期的繁華,到如今成為歌手唱的[鹿港小鎮]的沒落,在這首詩裡藉著許多情境表現出來.
但作者在舊巷中徘徊尋訪舊時遺跡,最後看到砌牆紅磚[色猶鮮],在遺跡中找到了一抹新鮮活力,也是作者的心理反映吧!
很久沒讀如唐詩般的古律體的詩了,由現代人寫出來描寫台灣鹿港的現況及歷史,別有一番味道,滿喜歡的.
宛若那中原之古律體詩,在現代台灣,揉雜當今鹿港小鎮現況,唐詩為衣,今勢為體,重以新貌再現!
- 留言者: 藍采
- Email: blueskymusic1229@yahoo.com.tw
- 網址:
- 日期: 2006-08-06 15:23:02
我是施老師的學生 剛好經過瀏覽到你的部落格 有一處必須告知 望你更正
第三句 沙灘日落鷗眠穩 ...原作應該是沖西日落鷗眠穩...沖西古時乃鹿港另一個稱呼
人去空留屋數檈
註: 檈->並非此字,但注音法找不到字體,只好替代...正確的字應該是椽 ㄔㄨㄢˊ
- 留言者: 施瑞樓
- Email: t0125234@seed.net.tw
- 網址:
- 日期: 2006-10-03 11:32:56
大家好!我是施瑞樓。
看到網路上有人分享、討論〝鹿港懷古〞這首詩,我想對〈沙灘日落鷗眠穩〉與〈沖西日落鷗眠穩〉做個說明:
民國七十年時,施文炳老師於課堂上教我們的是〈沙灘日落鷗眠穩〉,民國九十三年,我將這首詩收錄於個人吟唱專輯《施瑞樓的詩吟世界—百家春》,並偷偷幫施老師的〝鹿港懷古〞報名參加金曲獎—最佳作詞人獎。九十四年獲得入圍時,才向施老師報佳音。後來施文炳老師曾從鹿港打電話到台北問我是:沙灘日落鷗眠穩或沖西日落鷗眠穩?我回答:當年老師教我們的是--沙灘日落鷗眠穩(有二十幾位同學可證明)。
我想這個情形有可能是因為:
一、許多傳統詩的作者並不十分在意自己的作品,寫過就算了。
二、一個作者對自己的作品,常常會適時的修改。
就我的資料中,施文炳老師有一首七絕--沖西口占,首句是:沖西日落晚潮奔。所以,或許是施老師把兩首詩互置了吧。當然施老師也可以將他的作品修改。現在施老師在社大教你們〈沖西日落鷗眠穩〉也就不足為奇囉!不過我要強調,得金曲獎的鹿港懷古是--沙灘日落鷗眠穩。
※對不起,只是想為大家解惑而已!請指教! !
[版主回覆10/03/2006 15:39:00]
施老師您好:
非常感謝給我們這樣詳盡的解答, 原來有這段緣由,謝謝解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