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26日 星期一

新埔-午後的義民廟

       /新竹縣新埔鎮/
2005年1月22日

       下午天氣晴朗,赴新埔之義民廟參觀,記得唸國小時學校的校外教學曾帶我們到這兒來,那是好久好久多年多年以前的事了!



       清朝乾隆皇頒發褒忠匾奬勵義民軍助平定林爽文之亂,後世史家認為這是起源於台灣客家人捍衛鄉里而殉難的祖先,不是因為清國皇帝的『感召』而『出征』。

      不論如何,這大門金碧輝煌,在午後斜陽下照射果然氣宇非凡,無怪乎成為台灣客家人重要信仰~



---有關義民廟之歷史記載--

●乾隆五十一年(公元一七八六年),林爽文之亂,林先坤、王廷昌、陳資雲、劉朝珍等,組成義民軍奮勇抗亂以衛鄉土,並協助清軍剿亂,迄五十三年春、全台始告平定。
●乾隆五十三年(公元一七八八年),林爽文之亂諸戰役中,犧牲成仁的義民軍先烈約二百餘位,於凱旋回歸時,僱請牛車沿途遍拾忠骸(有具布圈為記)。原擬歸葬大窩口(今湖口鄉),雖車過鳳山溪,牛竟不受驅駛,經焚香禱告後跌筊取決,合塚葬於此枋寮「雄牛睏地穴」吉地。
●清高宗乾隆帝有感義軍之忠勇衛土精神,特頒御「褒忠」敕旨,藉以褒揚。林先坤於清廷官員抵達紅毛港時,搭建榕樹門樓恭迎簌旨,迎回後於六張犁庄,恭建聖旨樹安置。大窩口戴禮成、才成、拔成昆仲以先父「戴元玖」公之名義捐獻土地。
●乾隆53年御筆'褒忠」敕旨。以建墓園,並立「合議字」,此合議字由「粵東」經理林先坤、及涂英鵬、梁元魁、姜安、鍾金炵、賴元鏻、林興等會周立字。
●道光十五年(公元一八三五年),立「敕封粵東義民祀典簿」,將廟產交由值年經理管理,並辦理春秋二祭,及修繕廟、基等工作。此簿每年七月一日新舊任總理會簿。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