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9日 星期六
我的海角七號-在孩童的野玫瑰歌聲中
因緣巧合之下,我又進了電影院一次再次觀賞[海角七號],這一次是在台南....
XXX XXX XXX
10月19日 下午兩點四十分 台南國賓
入口處老的小的都有,許許多多似乎是一家大小都來的,嘰嘰喳喳地充滿了熱情與期待.
當銀幕上的醫生說[橫的貼眼睛,直的貼鼻子]時,大家都笑了起來...
不過最有趣的是,當笑聲已停,畫面已接入下一個劇情發展時,場中還聽到幾個小孩的咯咯笑聲,天真單純的小孩們還停在警察臉上的膠帶哩!
讓我心中也感好笑!
場中的感覺和台北場有些不同,我想台南的小孩更習慣日常生活裡的閩南語吧! 我覺得場中觀影的小孩們和片中的台語笑點橋段更有互動.
xxx
連著幾次,在一串生動活潑的劇情發展後,總是會接到阿嘉仰望沉入海裡的鏡頭,持續好幾秒,而此時的影院中,也是會突然鴉雀無聲,我想大家會不太明白這時候導演是想要說什麼. 也一直要到後面的劇情裡,才會明白阿嘉是去大海裡游泳,好似在逃避人生的鬱不得志.
不過,最難理解的隱喻手法是其中一段,當阿嘉在選拔會拋下吉他宣洩怒氣後, 騎上機車離開會場,一路飆駛,畫面背景有半透明地色調透出阿嘉在台上主唱,還有其他樂手伴奏....,就好比阿嘉這一路狂飆中自腦海中浮現的回憶,那曾在台北當樂團主唱的回憶,但這些回憶都是阿嘉不想回首的.
心底愛音樂卻不能在台北有一席之地,因而表現出放棄音樂的樣子...
銀幕上出現手撥琴弦, 打在水面上,水珠兒,水花兒,一一飛濺.
背景是阿嘉主唱的[Don't wanna] 搖滾歌曲,在樂聲及水聲中,這一段到底要表達什麼呢?
這該是全劇最抽象的地方,我一時無法理解,整個電影場此時也是[冷]了下來...
我想,對於阿嘉而言,所有的曾經,就好像這敲出音樂夢想的手 ,打在水上,一觸就流走,飛走一般,沒有實現,成為一場夢吧!
後來看到這篇的回應討論,才知道這裡可以被體會為[鏡花水月]的文藝表達,對阿嘉而言-[往事皆成空].
[海角]就是這樣的一部片吧!,在生活化和藝術化中融合地恰到好處...抽象化的地方也不會停太久,讓電影的節奏感能夠流暢地持續下去.
XXX
又到了廟會後的夜晚海邊,這一幕讓我在初次欣賞時就產生共鳴的地方.
這次,我更注意到了從夜晚到黎明陽光出現的文藝表現手法...
是那封1945年的日文信口白,和那首日文歌[給女兒]交織而成...
[妳會明白...
我不是拋棄妳,我是捨不得妳
我在眾人熟睡的甲板上反覆低喃
我不是拋棄妳,我是捨不得妳...]
當信的口白至此之前時,鏡頭裡的海邊都是在黑夜中,而背景也放著[給女兒]的溫婉日語歌曲,明珠抱著大大坐在海邊望遠...
而當信的口白轉到:
[天亮了,但又有何關係
反正日光總是帶來濃霧
黎明前的一段恍惚
我見到了日後的你韶華已逝 ....]
銀幕上的畫面也在此時轉到天亮後的海邊,陽光灑在明珠和大大這對母女的身上,和60年前的信中字[天亮,日光,黎明]恰巧互相應和 (我很喜歡這裡的感覺),背景歌曲也在此轉到最後幾句用中文唱的:
[我已不是little girl,有些話說不出口....]
宛若自60年前的日本信氛圍,轉回到現代的台灣海邊,在中文語句的歌唱中傳達出時空之變遷,大大坐在明珠的懷中,像是歌曲中的little girl,親情迴盪其中.
但是,在更後段劇情揭曉的,明珠和日人無結局的戀情,想必是她這晚坐在海邊,抱著和戀人生出的大大,在日文信和[給女兒]的聲音底蘊中,心中揪結的複雜無比情緒吧!
這整段影像,音樂,時空的處理剪接及節奏感,真是恰到好處,給了我許多美麗的想像空間...
XXX
當友子帶著中孝介要前往恆春時,路上是下大雨的.車子開在沿海的公路上,迎著車窗上都是模糊一片的雨滴.
坐在前座的友子滿腹心事的樣子被後座的中孝界收在眼底,後來中孝界溫溫地說:[難道妳不期待彩虹嗎?]
銀幕上,右手邊是前座的友子,左手邊後座的中孝介,在此時一起仰頭看著窗外,看著紛飛大雨,眼裡蘊藏著深思,盼望. 鏡頭慢慢地帶了數秒鐘,讓我們觀眾的情緒也跟著浸於其中,坐在戲院裡的我們,也不由得會跟著一起期待,那雨後美麗的七色彩虹吧!
XXX
又回到友子阿嬤打開信的鏡頭,黃昏時的阿嬤,一個人坐在古厝庭院的長凳上裡,撿著老藤所編的大圓篩盤中的農作物雜粒...
我好像回到自己祖父母的三合院老家一般,童年時每次回去常會見到嬸婆,伯母們在這圓盤中曬玉米粒或者揀掉不好的穀粒等等....勾起我這樣的回憶.
對電影中的阿嬤而言,不聽話的女兒明珠,和日人相戀的結局也是如自己一般,在感情上受創,心底深處一直有個傷疤在吧?
到了老年,都已經八十多歲了,女兒和外孫女也都不在身邊沒有聯絡,這樣的下午,一人孤單地在庭院中做做農事....
心中總帶著一抹悵惘....
太陽下山了,要收拾東西進房了,身旁的長凳上突然多了個木盒子...這是什麼? 把它打開來...
哪裡來的這張照片? ....是少女時代的自己啊!
此時,畫面只照到阿嬤的側臉...雖然本來會期待看到她的全貌,但是後來覺得這樣就好,就停在這邊,韻味剛好.
鏡頭再拉到六十年前的港口邊,旁白是日本老師的孫女讀的信,這裡實是延續著前一鏡頭裡友子阿嬤的讀信心情及回憶的...
阿嘉在舞台上所唱的[野玫瑰]在此時已轉入中孝界所唱的日文部份,悠揚動人的旋律及歌聲,將我們觀眾帶入那六十年前港口時代交替的氛圍裡...
正在讀信的阿嬤,這時必當想起很久很久以前還是少女的自己,白帽白裙,站在港口邊,眼光不停地搜尋要一起走的日本老師吧?
在過往的六十年歲月中,心中帶著難過,遺憾,不解,及傷心這樣的過了...
[野玫瑰]的歌聲,隨著船的離去,轉到孩童的合唱聲,單純地響入天籟...
不知為何,坐在戲院的我,聽到這孩童純真的[野玫瑰]歌聲,眼眶裡泛出了些淚來...
我好像能夠感覺到,在這童稚歌聲中表達出了些什麼 --友子阿嬤,這時的心,也回到那遙遠童年吧?
曾是如這孩童麼地純真,少女般的情懷,在時代的離亂中變了調,六十年深沉心底的難過,疑惑,與遺憾,這所有種種人世間變化,都在讀信中徐緩地溶化...
那麼...隨著屬於孩童的聲音飄揚中,將戰爭,佔據,失敗,無法完成的戀曲,所有在人世間所發生過的無奈苦難等等,都隨平和清亮的歌聲宣洩,一切還諸本屬清純的天地吧!!
孩童的聲音,尚未變聲,有著單純徹底的感覺.
在戲院裡的我,在這樣的歌聲中,流下淚來...
前一次觀影的我,在這結尾地方,因為看到歷史時代交接,國旗飄揚,日人離開的畫面而流下淚...
這一次觀影的我,卻是在同樣的結尾地方,被如此清淨的歌聲感動,宛若看到感受到友子阿嬤在孤老歲月中,心靈終於得到洗滌及救贖而感動....
是對一份愛情的殘缺找到出口而感動落淚....
XXX XXX XXX
沒想到這部電影看第二次時,會多出了這麼多清新細膩的感動.
雖然,有些影評說希望有拍出阿嬤看到信時的感動表情...但是,做為觀眾的我,已經覺得不需要了,這結尾的歌聲裡已經告訴我阿嬤的這些心情,讓我不自覺地掉出淚來,所以,就是剛剛好,就這麼剛好.
就像導演說的,一個經典畫面將會留在影迷心中很久很久, 所以即使他經費已經不夠了,最後還是追加預算將結尾的港口離別鏡頭全拍了出來...
是的,這真是很棒很用心的決定,因為,至少我這個觀眾,看了兩次,兩次都是在這港口離別的結尾畫面中流下淚來.
我想,在很久很久以後,當我回想起[海角七號],我一定總是會想起,這個離別的港口畫面.
推薦好文:
1. 和結尾歷史有關的 - 海角七號的終戰引場
2. 導演拍片的心血過程 - 魏德聖與他的海角七號
附記:
1. 看了兩次,兩次都覺得阿嘉和友子那夜的發展過快像跳接一般,是此片唯一我覺得情節發展節奏不連貫的地方,也是較可惜的地方.
原來是為了影院放映而剪掉了阿嘉和友子對談的一段,我覺得這段實在要接上才行,網上無論是台灣或香港觀眾的意見都反映了這段感情發展不太自然.還好整部戲的品質還不至於被影響.
2. 看了兩次,兩次都覺得鎮代表演得最好,馬如龍真是演到讓我覺得他就是那位鎮代表,性情粗中有細,生動萬分. 實在太棒了!
3. 今天去看了[一八九五],音樂出乎意外的好,可惜結尾太草率了,...前面鋪陳了如此多,沒想到最該是表現劇情張力的[八卦山之役]竟然拍得像是Discovery紀錄旁白片,連義軍的打鬥鏡頭也是疊合處理而已,好像只是在讀課本,而黃賢妹最後的交代也只剩字幕,跟開場細膩表現其和吳湯興之間的情感發展不搭調. 整個氣勢一下垮掉, 沒有可以回味的結尾...真是可惜了這樣一個值得發揮的故事.
[海角七號]的結尾,就拍得很有力,可以回味無窮. Great!
4. 我想,在很久很久以後,當我們回想起2008年,我們必定會想起這部電影,一部讓我們可以引以為傲,可以大聲介紹給外國朋友,屬於台灣的我們的電影!
還是感謝這麼有誠意用心拍攝給觀眾看的電影!!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