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塞美術館外觀
2004年7月25日 早上 10 am
此刻,我已來到奧塞美術館之外,這是一座用舊車站改建內部空間所造的美術館,也和羅浮宮一樣是巴黎必遊之藝術勝地.
我拍了這張外觀照之後,聽到身後有日本女生觀光客的講話聲,心想也許可以請人幫我照一張.
轉身鼓起勇氣跟那些日本女生說:[Su Mi Ma Sen~] (打擾一下....),我拿起相機做手勢,說[Shia-Shin oo Tuon De... (日文: 寫真 撮 ...)],把我知道的日文字彙[照片]和[照相]講出來,雖然一時間不知道動詞[照相](日文: 撮) 的變化式要怎麼說才能把此句完結,但是對方已經知道我的意思了...
她們很高興地幫我照了張相,大概以為我也是日本觀光客吧!! 我保持微笑說Arigado(謝謝)完成了一張在美術館前的照片.
這樣也好,否則都是自拍照,洗出來後發現一個頭佔了畫面的3/4,根本看不到風景.
接著進排隊進入館內,我在入口處選拿說明,拿了份英文版之後的,也拿了中文版的(簡體), 也有看到日文版的,不過此時的我心裏卻泛起了一個聲音:[我的國家在哪裡呢?]
打開中文版的,慢慢地認簡體字,發現那些畫家的名字翻譯的跟台灣翻譯的不太一樣,很多都要再唸幾遍猜出台灣相對的翻譯字,有點辛苦.
走進美術館,看到中央是個展覽長廊,兩邊另有房間.
想必中間是以前火車通過的鐵道及月台改建的,因為是長長的空間,很適合放立體雕塑之類需要看3-D構造的,這裡就展出了許多雕塑.
入口處側邊有個古典大鐘,其上是用羅馬數字表示時間的. 天空的光線很自然地透過玻璃帷幕照入美術館的中廊.
館內是不能用鎂光燈的, 我的傻瓜相機給了我幾張灰濛濛的回憶,但至少還可以拿出來回憶....
古典大鐘
古典大鐘及展覽中廊
圓拱型屋頂
走到兩旁的展覽室,這裡因為有較多的牆面,就展出了許多平面的畫,有不少宗教內容的畫,更有那赫赫有名的印象派畫家莫內的油畫.
我停在一幅版面很大,佔了整面牆的莫內原畫, 有穿著蓬蓬裙的淑女及紳士們在花園裡野餐,光影的分界十分清楚,這幅生動的畫叫做 Le déjeuner sur l'herbe (點進可看原畫) .
把握時間逛逛其他樓層,來到美術館的餐廳門口,我在門前往內一望,好似宮廷般的豪華,挑高的屋頂,閃閃發亮的水晶吊燈和燭台,加上放置在前的高級餐單, 台北的五星級飯店可有如此這般歐式宮廷般的典麗豪華氣質呢?
這地方並不適合我一人吃午餐,我還有很多地方想趁這最後一天旅程造訪的,打算出館後再找個簡便吃的.
看到這餐廳外頭有電話亭, 趁此時刻用電話卡打個長途電話回台灣報平安,跟媽媽說我正在美術館裡,看到許多印象派的畫,家人叮嚀我要路上小心.
我走到giftshop逛逛, 想看看有何紀念品可帶回,當時館內正有印象派畫家Jongkind之特展,喜歡自然風景的我,就買了兩張畫風景的明信片留念了.
巴黎聖母院和塞納河浸沐在暮靄沉沉的夕陽光暉裡橘紅一片,引人感動
明信片2- Vue des falaises de la plage d'Etretat, 1851 by J. B. Jongkind
(看倌若看懂以上法文願意分享的,請告訴我吧!!)
Giftshop裡的紀念品琳瑯滿目, 我看到不少領巾和領帶, 花式眾多(進去看看吧!), 在其它美術館的紀念品算是蠻少見的. 還有金銀色的拆信刀,餐具之類的,我考慮著是否買一套回家,但是後來...
看到一小圓筒裝的色鉛筆,很方便攜帶的感覺,這對我而言更實用,就買了這筒筆了; 也買了一只莫內名畫為底的塑膠紀念錶,錶帶上就是名畫的圖案,看起來也挺大方的.
看看錶,該是吃午餐的時間了,我步出美術館,沒想到外頭陽光竟然這麼亮,較之先前早晨時的陰沉截然不同.
街上的建築物表面雕刻著裝飾的圖案,凹凸面下造成光影交錯的豐富立體感. 我看到一個大大的綠色十字招牌,想起旅遊書裡提到這就是[藥房]的標準招牌,只要看到這個標誌,就知道這家商店是賣醫藥,藥妝的.
綠十字招牌-藥房
歐洲人對招牌的觀念和台灣人很是不同,它們很多店家名字是直接嵌在門面上的,不像台灣是整塊牌子掛上去的,許多和建築物本體是不搭調的. 可是在法國我看到的街頭商店,好似那門面都和建築物本身融為一體,整個變成了一個漂亮的藝術品.
我在想,歐洲人這種商店名的標示法是否比台灣的招牌更能擋的住颱風風力的吹襲呢?
從美術館正門出來往左走,很快就會看到幾家餐廳,我是餓了想吃中飯,問了兩家有無懂英語的服務生,剛好第二家有的,一個高高瘦瘦長得挺青春可愛的法國女孩出來跟我說:[Hi!],這位waitress就特別招呼接待我.
我被帶到二樓一個角落位子,自己在那裡享用午餐還挺方便的,waitress拿了menu給我看,也親切地給我建議,當時的我想要多吃些蔬菜之類的,就點了一道有黃瓜的沙拉,waitress告訴我這是份量足夠可當主菜的沙拉,問我要不要飲料,後來加點一杯現榨檸檬汁.
沒有等多久,這份午餐就被端上來了,黃瓜被切成圓圓一片片擺著右邊,中間還有白煮蛋,也被切成一片片,最左邊還有幾隻煮熟的小蝦仁,上面澆上了透明黃的美乃滋,以及翠綠的西洋香菜(parsley).另外還有個小竹籃裡頭放著幾片烤麵包.
看起來很乾淨清雅的感覺,吃起來也不錯.
Waitress有給我幾包白糖,說是檸檬汁並沒有放糖,隨客人喜愛自己加糖.
我喝了幾口檸檬汁,吃到幾個小冰塊,雖然清涼但是的確好酸.我看著那些白糖,心想:[好奇怪的法國人....這糖放進去難道在這麼冰的果汁裡能夠溶化嗎?]
黃瓜沙拉+檸檬汁午餐
(原拍的照片很暗,經過軟體處理後最後決定改成懷舊風的這樣貼上來,也另有一種味道.)
因為的確很酸,我只能將這些白糖倒入檸檬汁裡攪拌,果不其然因為溫度很低,這些糖的結晶還是顆顆清楚...
我還是喝了,喝了這杯混著白糖結晶感的冰檸檬汁...心裡不知是因為語言溝通上有問題還是怎樣的,覺得法國人的service還真有點給它奇怪.
台灣的餐廳只有上熱飲料時才附白糖讓客人自己加,如熱咖啡或熱紅茶. 一般我們喝冰茶或果汁時,服務生都會問[少冰,去冰, 少糖,半糖,正常]等等事先調好客人所需,否則糖到冰水裡是很難再溶化的,想想這樣還真貼心啊!!
不過,這頓午餐我還是挺喜歡的,很舒服很輕鬆,是我在巴黎幾天來吃過最正式的一頓午餐了,終於有好好地坐下來吃.
離開餐廳後,往地鐵站的路上,我經過了一家賣巴黎紀念品的商店. 我進去看看逛逛, 許多觀光客都在裡頭,一個中年男老闆在櫃台笑呵呵地算錢招呼客人,挺有活力的
牆上掛著各式冰箱磁鐵,我買了有凱旋門及艾菲爾鐵塔圖案的要送給弟弟們. 後來還很驚奇地看到很別緻的髮夾-印有莫內,梵谷名畫的髮夾.
這些看起來很稀奇也比較特別,台灣很少看到. 剛好我也常需要用髮夾,也喜歡莫內的畫,看看是Made in France的,就買了兩款. 一個是莫內畫的荷花池,另一個是拿洋傘的lady和小女孩. 一個大約8歐元左右.
結帳時老闆跟我說話,我搖搖頭說:[Sorry, I cannot speak French.],老闆改用英語跟我說,我試著用法語發音(Ma Si)跟他說謝謝. 老闆很會招呼客人,還跟我說:[Do you know how to say "Thank you very much" in French?]
我說:[No, I don't know...]
老闆說:[You can say "Ma Si Bo Ku", this means "Thank you very much."]
我現學現說:[Ma Si Bo Ku ],笑了出來.
嗯..這是一句到現在我都記得的法語.
我買好了,離開這家有趣的店,就往地鐵站去,要往我的下一個目的地-孚日廣場去探訪大文豪雨果的紀念館.
買的兩個當地製的手工髮夾
這兩個髮夾實是出乎我意外的耐用,到現在看起來都和剛買時差不多,無論是色澤和夾子本身. 雖然我常常用,已經用了三年半了,可是還是光潔如新. 這法國手工製的髮夾品質真的超好的,當時買時覺得有點貴,現在知道真是物超所值.
我後來曾在台北街頭的小攤位買幾只一只只有100元的中國製髮夾,竟然有些才夾一次就歪了不能夾了,不到幾個月就全壞了...
(待續)
參考網站:
1. 奧塞美術館 (Musee dOrsay)
2. 印象派畫家J. B. Jongkind介紹
3. 奧塞美術館之Gift Shop
參考yahoo!奇摩知識: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106073003436
Jongkind, Johan Barthold (1819-1891)
荷蘭印象派畫家,在 1854 年Jongkind隨Nieuwerkerke到巴黎的畫室中學習,並且在那裡建立了他未來十年的基礎。在這段期間,他的作品有時會環繞在突顯荷蘭傳統特色的油畫,Jongkind也曾遠離巴黎展開描繪之旅,尤其在 1850 年代早期,回到荷蘭的故鄉作畫,而且時常描繪布列塔尼和諾曼第的海岸,在哪裡強大的大西洋光促使一些他最好的水彩作品在這個時期產生。
- 留言者: NiNi姐姐
- Email: nicotorry2003@yahoo.com
- 網址:
- 日期: 2008-02-18 12:52:50
純綾的見解真深入, 而且豐富!
[版主回覆02/18/2008 21:19:36]謝謝妳~ 新年快樂!
- 留言者: yujane
- Email: julia3152003@yahoo.com.tw
- 網址:
- 日期: 2008-02-19 20:28:26
好漂亮的髮夾
妳的收藏一定都很精典
[版主回覆02/19/2008 21:57:46]謝謝來訪,這兩只髮夾的確是耐看耐用很經典的感覺.
- 留言者: 老Vi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08-02-19 20:50:48
第二張明信片畫的是諾曼地的象鼻海岸(Etretat就是當地的地名, 那裡是個懸崖, 岩石和岸邊有一個洞, 遠看就像個象鼻. ^^)
法文謝謝merci beaucoup, 比較難發音的是"r", 近似注音的"ㄏ", 但必需彈小舌(就是漱口時頭往後仰那種呼嚕呼嚕的聲音)所以謝謝要說"ㄇㄟ ㄏ si bo gu".
我1992去南法玩時, 在一個修道院也買過類似的髮夾, 只是上面畫的是宗教畫. 法國的名畫髮夾還真是長銷商品!
[版主回覆02/19/2008 22:02:32]
謝謝妳了,告訴我第二張明信片畫的地方,真是太好了!!
嗯..我有感覺到在Ma之後有個短促音,因為沒學過法文,就自己用英文字母拼發音.原來r發成像"ㄏ"的短音. 謝謝,以後如果還要去玩,就要把基礎法文唸一些.
原來名畫髮夾在法國是很普遍的? 我在想..咱們故宮博物院是不是也來做做國畫髮夾呢? 目前只有看到磁鐵或書夾等等....
- 留言者: 老Vi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08-02-19 22:46:58
以前報上看過一篇文章, 說去巴黎自助旅行, 學了五句法文, 用那五句行走江湖, 果然換來巴黎人笑臉相迎. 但之後就用中文問問題, 搞得對方頭很大, 拜託她說英文. 不然一般法國人不怎麼愛搭理講英文的人. 他們像沒落的貴族, 某些方面也滿高傲的.
仔細回想一下, 名畫髮夾好像不是街上隨處可見的紀念品, 但在博物館美術館這些地方的賣店, 又好像可以找得到, 不知道是否涉及畫的版權.
是的, 我進了六號, 以為Sully大宅就是雨果故居......走出去才發現, 怎麼就出去了! 但既然出去了, 也懶得再回頭, 因為牛老爺幾天在巴黎走下來, 已經被我整慘了.
[版主回覆02/19/2008 22:56:32]
是啊! 常聽說法國人不喜歡說英文的,而且也瞧不太起美國..例如速食之類的.就像妳說的...[沒落的貴族...]
不過以我初次去歐洲就被巴黎[煞]到,法國人的高傲(源自藝術文化)也是其來有自. 我在美國待那麼久倒是沒有被其藝術文化[煞]到那麼多...
我想名畫是有版權的,所以只有在美術館附近才買得到.
那也許就等我下一篇關於雨果紀念館的參觀記吧!! 我倒是一窺究竟,在裏面待了不少時間. (p.s.好像在寫報上的連載武俠小說的感覺 ...)
- 留言者: Francine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08-04-18 16:16:17
三年多前的事
妳寫來仍令人印象深刻
太厲害了
[版主回覆04/20/2008 07:01:11]
因為有照片及拍照的順序和地圖可以幫我回憶啊! 少了這些可能會有些漏掉了.
不過,我朋友看我寫的遊記,曾說過:[妳怎麼還會記得三年前的事? 那麼清楚....] [妳有沒有想過,妳是不是跟一般人有些不一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