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是一個很小的城市,整個市區繞一圈,大概半小時就走完了. 每當我跟別人描述這一情景,聽到的人都嚇了一跳,以為我去了什麼鄉下小鎮.
非也非也,雖然當地的人口很少,只有十幾萬,還不如台北縣的一個市,而且除了那些觀光大飯店以外,樓房最多只有兩層,但是因為位居名列聯合國世界遺產大堡礁和熱帶雨林的交界地,就發展成為重要的觀光樞紐了.
而我,其實喜歡這樣只有兩層樓房的小地方,可以悠閒地散步亂逛.
走在街上,迎面而來的亞洲客很多,但都是日本人或韓國人,可以用[一大堆]來形容,我到Cairns好幾天,連半個台灣觀光客都沒遇到過,倒是在Green Island上聽到中國口音的一家人,不過講中文的就只碰到這一家而已.
眼前的City Place正好有樂團在表演,圓圓大大如香菇傘頂的表演舞台,讓大家都能輕鬆地聆聽.
市區廣場-演唱
這旁邊就是Cairns的歷史博物館(官方網頁),古色古香地,樓下是咖啡店.
凱恩斯歷史博物館
我上了二樓付了五元的參觀費進去,發現裡頭的擺設方式還真清簡.
也許是空間不大的原因,展覽品的放置有些擁擠,不過卻也有另一番感覺,好像進入了古董商店.
這裡詳細介紹了這段澳洲東北區域是如何在十八世紀末被英國航海家庫克船長(James Cook)所發現,當時他的船隊所航行路線如圖(聯結).
當時就在島上遇到了澳洲的原住民,根據博物館裡的描述,這些原住民大約已在澳洲大陸上居住了超過五千年了,好悠久的歷史喔!
但是Cairns這個地方的發展是到十九世紀末時才漸有人居,因為這裡發現了金礦!!
這裡還分了陸海空三個層面的發展來陳列:陸地上的主要是鐵路興建,通到雨林的鐵路,幫助了林業的發展;海上的有以前燈塔所用的燈,以及船艦的模型等等;空中的從小型的只載兩人的飛行機,到空中救護隊的發展等等,都有黑白照片或模型的介紹,另外還有通訊業,從送信,電報,到後來的電話,電腦資訊等等,可以看到一百多年的變化.
有一區是介紹原住民的,這裡看到所用的石器及結網,這裡的原住民精通兩種生活方式,就是陸地上和海上的,打獵和捕魚等都要能貫通. 不過我最大的發現是這裡的原住民喜歡在身體上塗上白色線條,許多照片裡都呈現出來,而這也反映在他們的藝術作品中,市區裡商店所賣的紀念品,上面都有很多白色線條.
我常常經過的這家原住民藝術中心外牆的圖案,就可以看出這種特色.
不過,我得承認,直到現在,我對這些圖案真的沒什麼感覺,我覺得台灣原住民的藝術及圖案漂亮細緻很多,在台灣看多了,到國外看澳洲這裡的原住民藝術圖案老覺得少了些什麼.
當我參觀到博物館較內部之處,突然看到眼前的玻璃櫃裡有中文字,不但是中文字,還是一張張廟裡的籤詩....
這令我太驚訝了,旁邊還有印籤詩的模型,細讀解說下,才知道原來Cairns此地,在1873年時,因為發現金礦,連華人都遠渡重洋來淘金,主要是從廣東中山縣坐船來的,這裡寫著當時華人來此都是抱著要衣錦還鄉,讓家人脫離貧窮的夢想.
既然遠渡重洋,總是還想要保持著傳統信仰,所以就在Cairns當地建了廟宇來做平時燒香拜拜的精神寄託之處,每年在Cairns街上還有舞龍舞獅的新年慶祝,我也看到了這些歷史的黑白照片.
只是這廟後來曾遭到火災,只剩了一半,過了幾十年後,華人變少了,不少後代是回家鄉了,這個廟也就荒廢了,直到現在裡頭的文物再重新被博物館保留下來. (這段歷史及文物在此官網中)
不過,華人為此區域帶來了香蕉,甘蔗等農作物,也讓這塊土地的耕種及開發更加發達.
當時在博物館裡讀到這段歷史,真的好驚訝,沒想到十九世紀末的華人,足跡還到了南半球的澳洲大陸.
博物館下午四點就關門了,我三點進去,半小時就差不多參觀完畢. 接著走到它對角線上,越過市區廣場的地區美術館 (凱恩斯地區美術館官網).
這個美術館的一樓外是獨立的咖啡館,騎樓座位及大遮蓬就把這棟建築物遮了一半,還好入口處還有完整的畫面可以捕捉.
美術館正面入口處
一樣也是花費五元進入,裡頭的陳設比較高雅古典,十分寬敞,和剛參觀的博物館大不相同,就真的比較像個展覽館. 據說這裡是以前的法院改建的,還有當時的court room存在. 最特別的是給了我一份中文解說,竟然是用我們用的正體字耶!! 這讓我好高興,因為現在不少地方看到的是簡體中文字,不過我在澳洲的這趟旅行裡,還是看到不少次繁體中文解說本.
今天的展出主題是[黑與白]以及[食物],我本想食物就是食物,沒想到畫家畫出來的還有許多大膽開放的創作,有些特別.
美術館五點鐘也就關門,我在四點半之前就看完展覽,還逛了逛gift shop才離開.也結束了這下午在市區的知性之旅.
- 留言者: Verte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08-08-10 13:14:41
"四海都有中國人",可見當年老祖宗的生活有多麼辛苦,想起來又是一部華工血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